#葉郎電影徵信社 #靈感疑案
1976年華盛頓郵報刊登一篇標題為「媒體報導指出有蘇聯軍艦叛逃」的新聞引起了一名美國保險經紀人的注意。
Tom Clancy 年輕的時候因為近視的關係未能如願從軍,於是他利用擔任保險經紀人的空閒時間將精力投注在撰寫軍事小說之上。上述新聞事件因此成為他的第一本書《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獵殺紅色十月》的故事基礎,並在稍後被好萊塢改編成史上最成功的潛艇電影。
就在電影上映前幾天,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引人注目的報導說蘇聯媒體聯絡上 Tom Clancy 本人,向他致謝說因為有這樣一部電影引發的討論才使蘇聯人終於追查出1975年叛艦事件背後的故事真相:
電影中,Sean Connery飾演的艦長是整個叛變陰謀的主使者,是他主導除掉由共產黨派駐在潛艦上的礙事政戰官,並想辦法支開其他不知情的艦上官兵讓他們下船逃生,最後成功帶領共謀的其他軍官向美國投誠。
而1975年11月發生在蘇聯反潛驅逐艦 Storozhevoy 號上的叛變事件則有點相反,是忠於共產黨的艦上政戰官 Valery Sablin 主導叛逃。他將艦長制伏並拘禁起來之後,說服其他軍官參與他的叛變計畫,並趁不知情的艦上官兵下船參與10月革命慶典(俄曆10月是公曆的11月)的機會,將軍艦駛離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港口,在波羅的海上開始向西航行。
跟電影中的故事張力來源一樣,叛變者的動機也該事件真實歷史中最具有戲劇性的謎題核心。
從事發當時一直到1990年電影《獵殺紅色十月》上映之前,蘇聯國內和極少數國外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都指稱叛變事件主謀 Valery Sablin 的動機是開往瑞典投誠。Tom Clancy 也是基於此推定建立 Sean Connery 的角色。
然而電影上映前蘇聯媒體和部分國際媒體開始報導說 Valery Sablin 作為一個列寧主義基本教義派,叛變的動機絕非投向資本主義的西方國家。他真正的目的是將他的軍艦開往聖彼得堡,藉以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不忠於列寧主義的軟弱政府,建立他真正的理想世界。
當然,就像小說中美蘇雙方政府從來不會老實提供未經包裝的真相,我們永遠無法判斷該事件的真相究竟該以1976年的報導為準,還是以1991年的報導為準。
而 Valery Sablin 本人則在叛逃事件第二天就在波羅的海上被團團包圍的軍機和軍艦活逮,並在稍後被槍決。
「因為歷史終究會公正地評價每一件事,你將不需要為了你父親的所作所為蒙羞。」行刑前他寫了一封信告誡兒子:「請你永遠不要變成那種只會用言語批評而無法用行動實踐的人。那些人都是偽君子,都是軟弱、無用、沒有足夠的力量用行動實踐理念的人。」
「親愛的,我祝福你擁有勇氣,堅定相信生命的美好。希望你永遠保持樂觀正面,並且深信革命終究會獲得最後勝利。」